運動是良藥(Exercise is medicine)的證據

2021-05-26 06:29:24 黃奕銘  報導

運動是良藥(Exercise is medicine)的證據

2016年BMJ (英國醫學期刊)發表了一篇值得大眾及慢性疾病患者關注的研究。

這篇研究告訴我們,即便罹患乳癌、大腸癌、糖尿病、冠心病(缺血性心臟病)、缺血性腦中風的人,經過規律的運動,也能有效降低風險率(死亡風險)。

 

世界衛生組織(WHO)建議健康人的活動量至少要600代謝當量(每週)的身體活動量來獲得健康效益,舉例而言,大約是一個禮拜累積150分鐘的快走或75分鐘的跑步。

 

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結果顯示,糖尿病患者只要達到每週600代謝當量分鐘的運動量,就可以比都不運動的患者減少2%的風險;當增加到每週3600代謝當量分鐘時,則減少19%的風險。

 

研究的結論告訴我們,能夠獲得最多效益的運動量是在每週3000-4000代謝當量分鐘,這大約是WHO建議量的五倍,換算成快走運動量大約750分鐘/週。所以,針對以上的慢性疾病族群,每天必須花125分鐘快走,能有效降低風險;當然,不喜歡快走的人,也可以換成其他運動項目,不同項目的代謝當量也不同,詳情大家可以參考台灣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網站資訊(如參考資料)。

 

由此可知,運動是良藥。但別忘了!運動也是保健食品。如果平常就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,做好基本健康保健的功課,達到全民運動的目標,才是降低醫療和健保成本最根本的辦法。

圖片說明:

1. 圖示縱軸代表相對危險率,1.0是最高(都不運動的人),橫軸代表運動量,越往右邊運動量越大。

2. 藍線代表缺血性中風者、棕色代表乳癌者、紅色代表缺血性心臟病者、黃色代表大腸癌者、綠色代表糖尿病者。

 

參考資料:
1. 國民健康署網站資訊: 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Detail.aspx?nodeid=571&pid=9738
2. BMJ期刊來源:https://www.bmj.com/content/354/bmj.i3857


廣告專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