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中市新社關不住的藝術家--郵人工坊

2013-11-17 00:00:00 張佳祺  報導

騎著打檔車,一身深綠色勁裝,穿越新社山間小路,像這樣郵差們辛勞的背影你可能常常看得到。但脫下郵差的身分,劉文榮搖身一變,成了[郵人工坊]的木工藝術家。劉文榮是新社福興社區的郵差,是郵人工坊的創辦人,也是目前全台唯一[火斗]的製作者。
 
延續生活記憶就是文創
 
在苗栗客家稱"火缽";山城客家稱"火斗",火斗是家裡的炭盆、暖爐、冬天裡大家聚在一起的地方。只是現在全球暖化,冬天的溫度至少比60年前上升了5~10度,漸漸火斗在台灣已經喪失了必要性,且現在科技進步,室內空調暖氣也取代其效果,因此製作火斗的工藝在台灣幾乎蕩然無存。
 
很幸運的,在新社福興社區找到一位傳承者劉文榮先生,他平常上班時是郵差,下班之後就成了木工藝術家。談到如何創建【郵人工坊】?劉文榮一派輕鬆地說:「自己有興趣玩,後來好友來玩,越玩越有趣...。」
劉文榮是家具木工科畢業,以前就喜歡做木工創造,一開始撿大甲溪的漂流木當材料,從製作桌子、椅子,到現在火斗、茶盤等,還不斷地在發掘新的創作題材。
 
每一件作品的產生都有其時代背景及生活記憶,劉文榮家中客廳牆角還保存著他爸爸留下來的火斗,算算年份也已經超過60年了。60年前,新社的福興社區剛好有一條八仙山鐵道通過,山區氣溫嚴寒,如室內有火斗是最幸福不過的事。但以早期物資拮據的年代,台灣人是用不起的,當時的鐵道班組長劉成枝,撿來一段廢棄的空心樟木,請劉文榮的父親截成7段,分別分給道班的7名組員,用此自行DIY製成火斗。
 
據劉文榮親述,當時只有我爸完成火斗,並用生漆塗了兩層,劉成枝組長則只完成一半。光復後,我爸被資遣歸農,劉成枝道轉任蘭陽林區直到退休後去逝,清理出那個半成品。十年前,劉成枝的小女兒劉愛珠,託我幫他完成。當時我用糖果桶套製完成後她帶回台北珍藏,所以當時的七段火斗現今只剩兩個了!
 
看著父親留下的火斗,在寒霜的冬天裡,那種溫暖的感覺真的很令人回味,想延續這種生活感動,於是劉文榮開始火斗工藝創作。
 
尋找新價值,不斷研究創新
  
火斗的材質不斷演進,從第一代的浪板、鐵桶、不鏽鋼,到廢棄的燉鍋、粗陶、耐熱磚,目前劉文榮已經開發到第五代的斷熱磚材質,可以完全阻隔熱源,不讓外面的原木受到破壞也較安全。最近劉文榮也與劉愛珠小姐聯絡,想為其再用斷火材料將火斗重新修整,而劉小姐欣然接受。
 
在劉文榮的解釋裡,火斗的功能意義已經超越從前,藝術價值更大於實質功能。他曾經將一顆死掉幾乎腐爛的樟樹製成火斗,雖然外表能用的部分不多,但也這棵樟樹延續了它的價值。劉文榮的火斗是用原木挖空製作,留下原木外表的天然紋理,再加以硬化保存,讓世人能看到原木生命的過程,這不是件很美的事嗎!
 
他說:[新款火斗與過去立式火斗有很大的不同,任何空間只要想坐就坐、燒個炭火可煮茶、烤地瓜、取暖、窯烤,不想烤放盆花也可,不想用輕輕一推橫到角落當板凳。很屌!]
 
打造社區成就感
 
從自己的興趣,到三五好友的興趣,到社區的成就。劉文榮當初創建郵人工坊也算是為社區拋磚引玉,希望社區能自發性地經營工坊,集結共識,才能真正能產生力量。
 
未來郵人工坊願能扮演社區整合的角色,結合新社數位機會中心數位文化典藏、二餘草堂書法創作、社區家政班工藝等,創造社區共同成就感。
 
圖/文 張佳祺

影音專區

廣告專區